对于居住在村里的朋友而言,自建房是很重要的,因为一个好的房子关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活问题。
一个质量好、建筑合理的房子,能住几十年甚至更久。
其实,在古代,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建房的精髓,并且将这些经验总结成俗语,传给后人。
听老人说,在盖房的时候,不怕青龙高万丈,就怕白虎抬头望。
如果不听这话的劝诫,盖好的房子也会影响家人的生活,你还别不信!
我们先说说青龙和白虎到底是啥。
青龙,作为四象之首,起源于古代天文学对星象的观测。
东方七宿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连在一起的形状被就好像一条蜿蜒的巨龙。
在古代,老百姓认为龙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,它的一举一动也影响老百姓的生活,故而人们认为青龙是无所不能的神灵。
从这一点,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宇宙星辰的好奇与敬畏,也为青龙在老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基础。
青龙在老百姓心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,它能够带来好运、福气和繁荣。
同时,青龙所代表的东方,是太阳升起的方向,象征着新的开始、希望和光明。
在农耕社会,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使得一些和自然有关的东西变得特别神圣。
这种对青龙的崇拜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比如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表演,能够驱散邪祟,迎接新年好运的象征。
青龙还代表着权威与尊贵。在古代皇家中,龙是皇权的象征,而青龙作为龙的一种,也被赋予了皇家的威严。
宫殿建筑上常常有青龙的装饰图案,以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。
青龙毕竟是皇家的象征,老百姓是不能轻易使用的,于是它们将东方定为青龙,将东边的房子盖的高一点,期盼自己的家族能兴旺,子孙后代能成为人中龙。
再看柏树,同样源于古代星象,西方七宿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组合成白虎。
白虎在神话中是西方之神,与青龙相对应,形成了一种阴阳互补的关系。
白虎,是百兽之王,因此在古代代表着战神,一些军事重地和军营都有白虎的图像,比如白虎常常被画在旗子上面,代表着军队的勇猛和战争的胜利。
白虎具有肃杀之气,体现了其强大的攻击力和威慑力。
在历史记载中,许多将领在出征前都会祭祀白虎,祈求在战场上获得白虎的庇佑,取得胜利。
然而,白虎这种杀伐的象征也使它带有一定的危险性,令人敬畏。
在一些民间习俗中也存在对白虎的忌讳。比如有 “白虎日”不宜进行某些活动的说法,体现了人们对白虎的敬畏。
尽管白虎具有杀伐的一面,但它也具有守护和辟邪的功能。
在民间信仰中,白虎被认为能够守护家庭、村庄免受邪祟侵扰。
一些古老的建筑、墓穴等地方会有白虎的雕像或图案,用以镇宅辟邪。
在民俗方面,白虎的影响也十分广泛。例如在部分地区的丧葬习俗中,白虎被视为守护墓穴的神兽,保护逝者的安宁。
然而,由于白虎的肃杀之气更深入人心,故而人们在建造房子时,会刻意的将西边的房子盖的低一点,以降低白虎的负面影响。
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,会特别在意风水,在传统风水观念中,青龙代表阳气,白虎代表阴气,而“不怕青龙高万丈,就怕白虎抬头望”恰恰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。
青龙高则阳气盛,象征着生机与活力,有利于家庭的繁荣和发展。
而白虎抬头,即白虎高于青龙,则会导致阴气过重,打破阴阳平衡,会给居住者带来不利的影响,如家庭不和、财运不佳、健康问题等。
然而,风水不过是古代老百姓没办法用科学知识解释的一种说辞,如今,很多情况都能得到科学的解释。
不怕东边的房子比西边的房子高,这一建筑理念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与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。
我国地处北半球,这一地理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阳光照射的基本方向。
在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共同作用下,阳光大多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,这一自然规律影响着我国建筑的布局与设计。
不仅如此,我国冬季西北风比较多。寒冷而强劲的西北风,使得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必须考虑如何抵御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。
西边的房子稍微低一点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,这种做法既能够最大程度地让房屋在冬季接收到充足的阳光,以获取更多的热量,又能够有效地阻挡西北风的侵袭,从而为居住者提供一个相对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在这样的房屋布局和地理光照条件下,东边的房子即便比西边的房子高一点,产生的影响也不大。
阳光作为房屋采光和采暖的主要来源,东边房子的高度变化对来自南方的阳光遮挡作用十分有限。
从采暖角度来看,由于阳光能够正常地从南边照到西边的房子,室内仍可以接收到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温暖。
西边房子的室内温度也不会因为东边房子高一些就出现明显的下降,基本的采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。
这种房屋之间的高度关系,是古代的人们在建造和居住过程中,不断地观察和总结,逐渐发现了这一规律。
其实,“不怕青龙高万丈,就怕白虎抬头望”,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建筑现象描述,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、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建造居住场所过程中的智慧结晶。
这一经验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,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,哪怕是现在,这句话依然对我们建房有启示。
在现代建筑设计中,虽然风水观念不再是唯一的设计依据,但人们建房的时候,也会遵循老祖宗留下的俗语,让房屋的布局更加合理。